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交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头部物流科技企业获得一级市场资本青睐、快递企业加大采购力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无人物流车行业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正加速迈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无人物流车是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的重要落地载体,是具备在封闭区域和城市道路上自动行驶功能、可实时监测周围环境、能正确识别和响应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及各种障碍物,具备一定的网联通信功能,适用于物流包裹快递配送服务的无人驾驶车辆。作为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场景之一,无人物流车目前主要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的技术方案,广泛应用于快递配送、仓储物流、商超零售、社区团购等城市配送场景。
无人物流设备已在快递、零售电商、即时配送(外卖/商超/生鲜)等领域展现出替代潜力,其目标市场主要指向规模庞大的城市配送运力。据统计,仅微卡及交叉型乘用车的存量就超过600万辆,这为无人物流车提供了广阔的替代空间。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投入规模化应用的快递物流无人车已超6000台,在城配市场的渗透率约为0.1%,主要替代微卡、面包车及货运三轮摩托车等车型。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行业增长潜力逐步释放,相关研究预测,2025年国内无人物流车销量有望突破3万辆,渗透率接近1%,展望2030年,销量规模或超8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15%左右,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无人物流车产业链呈现高度的技术集成性与跨领域融合特征,涵盖上游核心技术及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场景与运营服务三个核心环节,参与主体包括初创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及传统车企四类。
上游核心技术及零部件:分为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感知层构成了车辆的“感官系统”,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必赢中国官方网站达、超声波传感器等环境感知硬件。决策层作为车辆的“大脑”,涵盖AI芯片、高算力域控制器及核心决策算法软件。执行层负责车辆“肢体”控制,主要包括线控底盘(转向、制动、驱动)、高精度定位模块等。
中游整车制造与系统集成:参与者包括传统车企、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商,存在两类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一是渐进式,由车企主导,逐步提升辅助驾驶能力,二是跨越式,直接研发L4级自动驾驶整车及系统。
下游应用场景与运营服务:覆盖封闭/半封闭场景与开放道路场景。前者包括仓储园区、工业厂区、港口等,已实现常态化运营,后者如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区域即时零售履约、乃至城际货运支线,正处于试点验证向规模化推广的关键过渡期。代表企业包括多个大型物流快递企业,通过“无人车+驿站”“无人车+共配中心”等模式提升配送效率。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层面政策密集出台,为无人物流车发展构建了良好制度环境。2021年北京发放首张无人配送车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开启合法化进程。2023年《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与《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无人物流车的上路资格与运营规范。场景更加聚焦,2024年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鼓励发展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推广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仓等技术装备。2025年5月,国家邮政局在《关于加快邮政业科技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快推动无人机、无人车、智能云仓在行业规模化应用”,为快递物流领域大规模应用无人技术指明了方向。
地方层面,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辆路权,覆盖超过80%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多地制定了明确的投放数量目标,形成“区域示范-全国推广”的政策推进路径。路权开放直接推动运营规模跃升,截至2024年8月全国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3.2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1.6万张。
L4级自动驾驶有四大商业化场景,分别为港口/矿区、干线物流、无人物流配送、Robotaxi,无人物流车在技术落地上具备独特优势。
一是低速运行,当前各城市普遍要求无人物流车限速在15-45km/h范围内,低速运行的特性使无人物流车自动驾驶系统在决策时可以有更充分的响应时间。
二是为提升配送效率,无人物流车运输路线一般为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优化得到的固定路线,可通过确定的使用场景提前规避复杂环境,减少了自驾驶中边缘场景的发生,这种特性使得无人物流车自动驾驶系统设计训练和运行难度相对更低。
三是对硬件与算力的适度要求,得益于相对可控的运行环境,无人物流车可采用性价比较高的传感器组合和适中算力的计算平台,实现可靠运行。
近年来受益于经济规模扩大,国内社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24年国内社会物流总额已由2019年的29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61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21%;快递业务量由2019年的635亿件增长至2024年的1751亿件,是2019年的2.75倍。
电商快递行业因为提供相对同质化的服务而竞争激烈,在近年持续进行常态化价格战,不断寻求降本空间以提升盈利。无人物流车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已经显现,目前整车购置成本快速下降,主流产品单价已从早期百万级降至10万元以内,部分车型裸车价格低至2万元左右,接近甚至低于部分传统微卡/轻卡。运营成本显著优化,采用“硬件+软件订阅服务”模式,单月运营成本约4000元,远低于传统人力司机服务成本。
同时,物流需求增加也带来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与业务量增长速度不匹配的问题。2024年快递从业人员数量仅为2013年的1.5倍,而业务量为2013年的19倍,导致人均负荷激增,末端配送压力显著。将快递员从重复性的驿站往返运输中解放出来,使其能专注于分拣、上门派件、客户服务等更具价值的环节,提升人效和服务质量。在县乡共配体系中,无人配送车同样成为重要的运力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因单量少、距离远导致的配送时效和成本难题。
一是技术瓶颈与场景适配难题,持续推广后,在夜间、雨雪天气、人车混行等复杂场景中,无人物流车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仍存在缺陷,需要考虑如何推动无人物流车自动采图、自动适应快速变化的道路环境。
二是法规不够完善,目前行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道路测试标准、产品安全标准尚未细化。跨区域运营面临路权壁垒,跨区域运营仍需重复申请牌照,进入新城市的审批流程至少需2个月,制约了规模化扩张。三是责任认定规则需明确,目前事故责任划分、数据隐私保护等法律空白尚未填补,企业单次纠纷处理成本较高。
一是继续开展技术迭代,推动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部件的规模化量产和国产化替代,进一步降低整车成本,支撑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目前头部企业占据了七成以上市场份额、产品功能趋同,行业开始产生内卷情况,企业需要聚焦细分场景差异化竞争,为细分场景开发专用车型,满足客户定制配送需求。
三是构建协同机制,将无人物流车与智能仓储、无人机配送深度整合,共建“仓-运-配”全链条无人化场景,进一步探索生态协同模板。
四是关注人机协同与社会影响,明确无人物流车作为“运力补充”和“效率工具”的定位,探索快递员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的新模式,将人力释放到更高价值的服务环节。
无人物流车已成为物流产业智能化、降本增效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加速跨越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门槛。尽管仍面临关键挑战,但随着全产业链协同攻坚,无人物流车将在降本增效、运力补充、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核心价值,为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物流体系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