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头部玩家融资不断,其中九识智能、新石器、白犀牛三三家今年就“进账”超30亿元;
一方面,都在加深并强化与快递企业的合作关系,如新石器与中通总部达成战略合作,顺丰则直接领投了白犀牛B轮融资;
与“抢热钱”“抱大腿”的战略筹划和布局相比,几大无人车企在市场策略方面的激烈价格战,更引人注目,震惊整个快递圈。
先是九识今年在发布新一代无人车E6的时候,直接将整车价格打到19800元,同时推出极具行业颠覆性的FSD月度订阅服务,低至1800元/月;紧接着新石器就开启“首付仅需888元,全新满配,现货发车”的超低价促销活动;随后菜鸟也红眼杀入,整车价格再降至16800元,FSD服务费则2万元/年,低至1667元/月。
刺刀明晃晃,针尖对麦芒。无人车企之间“突如其来”的价格大战,也使得快递公司和广大网点老板们不再观望,开启了疯狂下单的模式。截至目前,新石器、九识等无人车企,均已累计获得超万台订单。
在驿必赢中国站老鬼看来,无人车企敢于“杀价”的底气,除了技术成熟和资本驱动两大因素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是——“路权”的逐步放开。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无人车的落地应用,“快递配送”与“驿站接驳”作为最佳场景,可以说最先受益。
技术成熟、资本涌入、政策支持,再加上快递公司降本增效的硬需求与智能转型的大趋势,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无人车企们便开始狠砸市场,扩大规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问题来了:多地力推无人车应用,背后反映了什么?无人车企们为了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这一动作会引发科技泡沫吗?
事实上,近一年多来,除了各地方相关部门密集出台快递无人车扶持政策激励举措外,在无人车的应用上,国家级层面也频频出手。
2024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推广无人车等无人化技术装备,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创新规模化应用场景。
今年2月8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电气运输设备领域首个载物国际标准《电气运输设备 第3-2部分:载物电气运输设备移动性能测试方法》(IEC 63281-3-2)正式发布。这里的载物电气运输设备指的就是“无人配送车”。
5月30日,国家邮政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邮政业科技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无人车等在行业规模化应用。
在此之前(3月19日),山东省邮政管理局也印发通知,公布《2025年邮政快递业贴近民生实事》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行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推动快递无人车应用,以城市快递分拨中心到快递末端网点(驿站)无人配送试点为重点,2025年无人快递(配送)车应用不低于1500辆,有效降低全社会快递成本。
从中央到部委再到省地方,政策的密集出台,说明快递无人车应用已是必然大势。
有数据显示,传统快递配送中,“最后一公里”成本占比在30%~50%。快递无人车的应用可将末端配送成本降低最高达70%。
例如,顺丰在北京亦庄部署快递无人车后,实现单票成本从0.4元降至0.2元,人力成本降幅高达50%;中通在甘肃天水、江苏盐城等地的试点快递无人车项目后,单票成本下降接近70%。
政策推动无人车应用,不仅直接验证了行业对于无人车的需求。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快递无人车行驶的可靠性,加速了商业化落地应用。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
2024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已达123亿元,同比增长45%。在主要场景应用的各类无人驾驶车辆销售数量约为3.3万台,同比增长34%。
菜鸟CTO兼无人车总经理李强今年6月也曾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许可,无人车市场将很快迎来拐点。他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仅快递行业就会部署超过20万台无人车。也有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各类低速无人驾驶车辆的销售数量将超4.7万台,销售金额将达185亿元。到2030年,销售数量或达9.5万台,销售金额有望突破410亿元。当前渗透率仅3.2%,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今年以来,快递无人车的价格战和资本热潮,确实引发了一些研究人士关于其是否会带来“科技泡沫”的探讨。不过,从快递无人车的市场表现来看,虽然竞争白热化,但这种“过热现象”仅是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发生风险的必赢中国可能较低,整体可控,核心因素在于行业具备政策支持、渐进式商业化路径及真实的降本增效需求。
首先,政策起到兜底作用,加速快递无人车商业化进程。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有非常多的支持政策和举措出台,都明确指出加强快递无人车落地应用、探讨落地应用模式;
其次,商业化上,无人车的价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花更少的投入使用无人车。例如以前是整车销售,现在是车体与FSD分离销售或者租赁销售等等。
最后,市场需求上,快递物流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是不可逆的发展大势,比如今年极兔计划投入3000辆、申通计划投入2000辆等等。
据研究快递无人车的章杰(化名)讲述,快递无人车价格走低的主因是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的必然结果。例如,成本结构上,快递无人车的核心零部件价格相比以前已经大幅降低。华夏交运研报数据显示:
一些企业的激光雷达单价已从2021年的1万元降至2024年的2600元,降幅约74%;同时,动力电池价格八年降价68%,2024年跌幅高达20%。而激光雷达与国产芯片规模化应用又使自动驾驶计算单元成本从8000元降至3200元。
此外,无人车的制造效率最近几年也得到大幅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人车的成本。例如,新石器实现10分钟/台车的智造能力;菜鸟GT-Lite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制造成本30%。
“这些都反映了快递无人车供应链各环节的成熟,现在车企在售价体系上也做了改革,所以目前看,价格战只是供应链成熟的一个反馈,或许存在烧钱抢市场的因素,但并非是单纯的拿钱去抢市场。”章杰认为,现在来看,降价反而助推了渗透率,眼下快递无人车商业模式的跑通,落地应用后也确实给快递企业带来了正向影响,像申通临平南苑网点上线辆快递无人车后,人工成本直接下降50%;网点4辆无人车“接棒”3位快递员的压力,有效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约20%。
从资本视角出发,今年上半年快递无人车领域确实涌进了一波热钱,仅九识、新石器、白犀牛三家融资就超30亿元人民币。这些融资聚焦于头部企业,一来具备雄厚的技术闭环,二来具备实际的场景落地,比如除了快递,在生鲜、超市等其他领域也都有涉足,扩展应用场景,做业务线延伸,甚至延伸至同城拉货场景。
在章杰看来,经过前几年的去泡沫,这两三年资本市场已经走向理性,从投资方向看,资本押注的都是软硬件实力雄厚、经验丰富,以及商业化跑通的无人车企业。假如价格战持续,发生“科技泡沫”,率先出局的会是缺乏规模效应的企业以及盈利能力差的企业。此外,路权等方面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各城市路权审批标准不一,缺乏全国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跨区域运营受限等。这也是会引发“科技泡沫”的一个潜在因素。
需要提醒的是,历史的教训总是历历在目,在无人车行业处于爬坡时,快递无人车企一定要谨防一味的用价格换取规模换市场,以免落得一地鸡毛。价格战只是获取市场的一个路径,想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和持续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还是需要大家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夯实技术,做好产品及服务,如此既可稳固市场,也可增强客户粘性和市场口碑,利于企业长久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和规避价格战引发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