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必赢国际)-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023-69851256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

更新时间:2025-08-17点击次数:

  央广网柳州8月17日消息(记者梁瑜琳 见习记者滕艳娇)“15辆无人驾驶车上路测试,广西首批!”近日,广西柳州市人工智能赋能无人驾驶场景展示会的消息,让这座以“造国民车”闻名的工业重镇再次引发关注。作为全国七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累计生产超3000万辆汽车的柳州,如何在智能网联赛道上蹚出转型新路?带着这份好奇,记者走进柳州的测试现场,实探当地无人驾驶从封闭园区驶向开放道路的真实轨迹。

  清晨,柳东新区北港物流园调度中心的运营监测电子屏上,12个红色必赢网址箭头沿街巷有序移动。广西翃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城指着其中一个箭头对记者说:“‘012’号车刚到碧桂园驿站,单程4.5公里,耗时22分钟,这是它今天配送的第8单。”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正追踪着这辆无人物流车的每一次转向、每一次减速。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1)

  调度中心的运营监测系统正实时跟踪无人物流车的行驶轨迹(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通过显示屏的实时画面,记者看到无人物流车缓缓停靠后,车舱门自动弹开,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快递与纸巾、洗衣粉等快消品。驿站工作人员扫码取货时略显匆忙,忘了点击“收货确认”,不到1分钟,调度中心的警报声便响起:“‘012’号车停留超时,请核查。”“目前启用的56个无人物流车站点里,不少老人最初总忘流程,现在经过培训加短信提醒,效率提高了不少。”杨城笑着说,顺手在调度平台上补完了操作。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2)

  “012”号无人物流车行驶在道路上,执行快递配送任务(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数据里藏着实实在在的变化:拿牌20余天,以“012”号为代表的12辆车已累计行驶1万公里,物流成本下降了20%,“原来12条线人管后台就行,另外两人转岗做智能系统调度了。”从“012”号车的轨迹到整个物流网络的重构,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算法对城市末梢服务的精准适配。

  同一时间,广西汽车集团的测试厂里正在上演另一幅智能图景。移动充电机器人像“流动充电宝”,接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订单后,10秒内就能自主规划路线,精准抵达车辆旁对接新能源汽车充电口;不远处,无人巡检车正用激光雷达扫描周边,25厘米高的路牙和减速带被清晰识别。“哪怕夜间巡逻,也能24小时预警。”集团无人驾驶业务负责人李龙杰指着车顶的无人机装备介绍:“必要时能起飞侦查,实现地空联动。”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3)

  广西汽车集团场区,移动充电机器10秒规划路线,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充电(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4)

  具备车牌识别、违法取证、一键报警、应急指挥等功能的无人巡检车,即将在柳东新区开启24小时测试(央广网发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而在工业场景的深处,智能技术的渗透更为彻底。在上汽通用五菱厂区里,基于移动机器人构建起的高效物流体系——400余台无人物流车在车间内自主穿梭,承担物料转运、工序衔接等工作。“厂里的货架、叉车、工人,都是‘活的测试题’,这些场景训练出的算法,都是从汽车制造的“老本行”里提炼出的智能经验。”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无人物流车通过算法协同,让生产流程更紧凑,物流环节的冗余时间被压缩,运营成本随之降低。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5)

  上汽通用五菱厂区,无人物流车自主穿梭,承担物料转运工作(央广网发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柳州的路,专治各种‘不服’。”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移动机器人总监姚毅超的玩笑话里,藏着技术突破的底气。企业测试场里,无人观光车在20%坡度路面平稳行驶,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组成的“感知系统”360度扫描,在模拟雨天场景时,回波强度分析算法也能有效抑制积水反射干扰。

  “这台车在克拉玛依魔鬼城跑了快2个月,而在河西基地厂区内已完成3万次订单作业,在技术可靠性方面,创造了高价值的运营纪录。”姚毅超蹲下身指着底盘说,从1958年生产第一台柴油机开始,企业积累的整车研发经验,让无人车底盘能抗住风沙、陡坡等极端环境。说话间,测试场的模拟障碍物突然从路边弹出,车辆瞬间减速并播报:“前方有障碍物,已减速避让。”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6)

  上汽通用五菱测试场,无人观光车遇障碍物瞬间减速避让(央广网发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东风柳汽的智能车间,L4级乘龙H5智能物流车的测试数据正在屏幕上跳动。这款已在方盛—柳汽基地跑过2万公里的车型,通过车路协同技术,能提前 300米预判路口状况。车身上的天线接收路侧传感器信号,能实时跳动“前方300米有行人”“红绿灯8秒后变红”等预警。“哪怕被大货车遮挡,也能直接从设备端获取信息。”技术人员说,这套系统事故率为零,今年更斩获490台订单,“靠的就是把商用车的底盘优势嫁接到智能系统上。”这种“老手艺+新技术”的组合,让柳州在智能重卡领域抢占了先机。

  这种车路协同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统一平台的支撑。在柳州市车联网先导区运营单位——东城集团东科智慧公司,记者看到了正实时刷新数据的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大屏。当地已建成的14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感知信息与近500台智能网联测试车辆的运行数据在此汇聚,形成动态更新的道路全息图景。“原来一辆车要装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若干个毫米波及超声波雷达才够‘聪明’,现在有了路侧设备帮忙,可大幅削减雷达数量及车端算力需求,通过摄像头加1个激光雷达的组合就够用,成本直降三成。”东科智慧公司董事长杨硕指着屏幕上的全息路口数据解释,这种“车路云协同”的思路,正让智能网联的落地门槛不断降低。“柳州市在全国众多中小城市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车联网建设模式的可复制性较高,吸引了崇左、玉林等地纷纷前来取经。”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从“国民车”到“无人车” 柳州以智能为60年造车功底换“引擎”(图7)

  柳州市车联网先导区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大屏前,东科智慧公司董事长杨硕向记者介绍平台相关情况(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当这些产业实践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更深层的变革开始显现。在北部湾数据交易所,由柳州车联网车端、路端、云端等海量数据资源加工形成的产品与服务,已作为“数据资产”上架,这些从实际场景中沉淀的信息,正通过市场化方式流动起来——车企用它优化算法模型,交警靠它调整红绿灯配时,“在这些数据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广西地市级首单数据资产融资,金额达2000万元。”杨硕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探索不仅初步构建起“数据闭环”,更推动了智能网联数据资源的应用创新,让智能网联的生态边界不断扩展。

  北港物流园的仓库里,翃芯科技的技术人员正为无人车调试冷链货舱,筹备即将启动的农产品配送测试。“已在县域完成测试,下一步要打通城乡物流链。”公司总经理杨城说,他们正与邮政、北港物流合作,推动无人车从快递配送向多场景延伸。

  这种生态的延展在多个领域显现:广州赛特智能的医疗配送、无人清扫机器人,已在30余城规模化应用,正依托柳州市场拓展“版图”;广西汽车集团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不仅服务市民,还能给电网“调峰”、为无人机补能,让农药喷洒成本从每亩1.2元下降到0.1元;东风柳汽计划三年内新增2000台智能物流车订单,创收16亿元……

  暮色中的柳东新区,调试完的无人车驶回车库,车灯和远处车间的灯火交相辉映。这不是简单的“上车牌”,是给60年造车功底换了个“智能引擎”。从第一台柴油机轰鸣下线,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流在道路上奔涌,柳州的实践呈现出清晰的轨迹: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托的是对既有工业基础的升级,让积淀的工业基因在智能时代找到新的生长点。

  近日,记者走进柳州无人驾驶场景测试现场,实探当地无人驾驶车驶向开放道路的真实轨迹。

扫码咨询必赢无人车解决方案

必赢中国官方微信二维码
023-69851256

Copyright © 2025 必赢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16年无人配送技术沉淀

SiteMap

返回顶部